第五章 茶楼论辩-《光熹帝国》


    第(3/3)页

    这时,一直沉默的那个灰衣文士突然开口说道:“秦法繁多严苛,百姓一举一动皆受约束,最终才不堪其苦而揭竿而起。秦便亡于此。昔高祖吸取亡秦之教训,宽仁待民,约法三章,终得民心,以定关中。国家若是以阁下之说治国,岂不是要复亡秦灭国之祸?”

    青衣文士看了灰衣文士一言,摇头否定道:“阁下只看到秦以峻法亡国,但可知秦之所以能扫平六国便因为秦自商鞅起变法图强,凝聚内力,才威服四方,一统环宇。如今生逢乱世,朝廷自然要效秦政,才可太平天下。故乱世中当用重典,用人当以才举。”

    “好!”青衣文士的话完全说到了刘辩的心坎里,忍不住击掌叫好起来。

    还好周围的人也有认同青衣文士观点同时叫好的,没有人注意到他们,这才没有暴露身份。

    灰衣文士并未被说服,而是继续辩道:“秦以诈力得天下,终未持久。虽以法兴,亦因法亡。昔日百里奚为相时,行不坐乘,暑无张盖,出行无卫,国人闻其死,无人不哀。而商鞅为相时,出行车甲兵马俱护,无此不敢出门。究其原因,盖因为百里奚施德政,故国人爱戴,而商鞅行威刑,百姓虽喏喏可内心怨恨。君不见商鞅、韩非、吴起等行法家之道的人最后可得善终?持德者昌,持力者亡。秦虽以法强大,可也因此种下了亡国的种由。”

    黄衣文士这时也插嘴说道:“夫子主张以德治天下,就是为了让人能以德修身,从而以施仁政,这就是夫子所谈内圣外王的境界啊!”

    青衣文士紧跟着回道:“天下大乱,国家危在旦夕,此时当以猛药救治,岂可空谈修德……”

    三个人你来我往,唇枪舌战,话题从科举一直延伸道治国平天下,刘辩逐渐听出了三人所持的思想观点的不同。黄衣文士守正,提倡那种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治国。青衣文士虽然力挺以法治国,然而刘辩却听出他更偏重于具有实用精神的墨家,什么时候办什么事,乱世之中便以法治国,盛世便以儒治世。老百姓饿了便要想办法让他们吃饱,而不是空谈什么仁义。这一点为国为民的实用精神很让刘辩欣赏。

    而灰衣文士则偏重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道家思想。如今天下大乱,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地位遭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人开始考虑其他的救国之道,社会上各种思潮泛滥,再加上刘辩刻意的打破儒术独尊的思想统治地位,鼓励百家争鸣,茶楼的这场辩论,便是社会上各种思想碰撞的一个缩影。

    三个人论的精彩,茶楼里的人逐渐都被他们吸引了过来,连最初引发争论的那个太学生和东曹掾都目不转睛的盯着三人的辩论,说到精彩处,更有人忍不住鼓起了掌。

    及到最后,黄衣文士的才学比其他二人略显不足,开口的次数少了起来,只有青衣文士和灰衣文士还在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两个人棋逢对手,说得口干舌燥,接连不顾形象的猛灌茶水,眼看二人就算辩上三天三夜也难分胜负。青衣文士突然慨然一笑,朗声说道:“二位高贤才思敏捷,学识不凡,在下望尘莫及。今日受教高论,实乃平生之幸!”

    青衣文士主动认负,灰衣文士先是一愕,随后也微笑着说道:“阁下才学远胜于我等,是我兄弟二人受教了。”

    黄衣文士也拱手向青衣文士谦逊施礼,双方握手言和,青衣文士问道:“今日受教高论,敢问二位高贤何名?”

    黄衣文士答道:“在下颍川石韬。”

    灰衣文士却微笑不语,青衣文士目视于他,双眼放光,忽的诡异一笑,说道:“高贤不说,在下也知高贤是何人?”

    灰衣文士一惊,与黄衣文士愕然的相互看了一眼,黄衣文士小心的问道:“阁下是……”

    青衣文士答道:“在下颍川郭奉孝。”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


    第(3/3)页